首页

媒体马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马院 -> 正文

[十堰日报]一支“红笔”擘画网络素养教育新高地 ——解开汉江师范学院特色思政平台的“破圈”密码

来源:十堰日报数字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2-13

一支“红笔”擘画网络素养教育新高地

——解开汉江师范学院特色思政平台的“破圈”密码

十堰日报数字报 2025-02-13

记者 唐晓玮

2月10日,在汉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会议室内,一场以“网络素养教育与叙事表达”为主题的论坛引发热烈探讨(如图)。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红斌与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共同为“红笔”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揭牌,台下掌声雷动。此时,距离红笔网诞生已11年。

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这支“红色劲旅”以笔为刃、以网为媒披荆斩棘,从校园里的网评俱乐部发展成为辐射全国的思政教育标杆。其蝶变历程不仅是一部地方高校的逆袭史,更书写了一代教育者在互联网领域坚守育人初心的时代答卷。

何以红笔?

红色精神赓续相传

在汉江师范学院,提起红笔网,就必须提到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红笔网创始人胡文江。“我是一个‘有一不说二’的人,看到不好的东西,就想一吐为快。”胡文江说,自己的评论之路始于校报专栏,2009年他在校党委宣传部工作时,就开始在互联网上以笔为剑激扬文字。

2013年,胡文江在市委宣传部挂职期间,撰写了200余篇深度评论、千余篇推文,将十堰移民搬迁、生态治理的事迹推向全国。从中国文明网到人民网,他的文字让十堰人民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奉献精神传遍四方。同年,他出版26万字的网络时评集《沧浪》,让他收获诸多荣誉,也让他深感使命在肩。

2014年,互联网迅猛发展。看到网络上的错误言论对年轻人思想的侵蚀,胡文江忧心忡忡。“我要做点什么,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年轻人。”他的这一想法得到学校领导支持,学校鼓励他组建网络平台。红笔网就此诞生,聚焦新时代青年“网络原住民”,借网络评论开展思政教育,鼓励学生为正义、良知和群众发声。

“‘红笔’一名的来源意义深远。”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家政介绍,“红笔”出自老校友,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杨献珍先生“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的誓言,寓意红色精神的传承。

何以红笔?知名校友、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杨洪林这样阐释,“红笔”是精神、信念与传承。“红笔”之所以“红”,是因为只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党和人民忠诚者,才有资格握“红笔”。

2014年9月,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红色文化、激扬青春正气”为核心理念的红笔网友俱乐部成立,“红笔”从个人发声工具转变为时代前沿守护青年思想阵地的旗帜,让主流价值与青年脉搏同频共振。

何以出圈?

接地气、说人话、致良知

红笔网成立初期,胡文江面临诸多质疑,有人认为网络评论无用,也有人质疑传播正能量的可行性。但胡文江坚信内容价值能打动人心。从时事热点到红色故事,从思政理论到青年成长,红笔网坚持“接地气、说人话、致良知”的创作理念,逐渐形成“短、平、快、暖”的文风。随着邓海建、胡欣红等知名评论员入驻,稿件内容质量大幅提升。每逢重要节点,红笔网都能精准发声,引领网络风向。

2015年1月,学校“升本”在即,红笔网联合荆楚网《东湖评论》,邀请知名评论员剖析学校迁建精神,与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呼应,提升了学校知名度。2021年,红笔网携手“冉彪评论”,围绕党的百年华诞策划“百年百评”,开辟冬奥专栏,刊发40余篇快评,多篇作品被团省委新媒体平台采用。师生创作的多篇网评作品多次荣获湖北省季度网络宣传好作品奖,在全国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中创下佳绩。

此外,红笔网组织评论员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5周年及10周年等重要节点,围绕文明创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内容,采写刊发原创正能量稿件350余篇。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文字,让思政教育从“高台教化”走向“草根共情”。

经过持续发力,红笔网收获众多荣誉:2016年获评全国高校网络名栏,2018年荣获“湖北省重点网评阵地”称号,2020年被评为“十堰市重点网评阵地”,2023年获批“湖北省网络素养教育示范基地”……“红笔”网络思政育人品牌就此打响。

何以聚力?

一支红笔改变人生

“红笔网是我们递给世界的名片。”该校2023级学生许洁在红笔网十周年分享会上感慨道,“在这里,一支笔能撬动思想,改变人生。”在该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从这里毕业,没在红笔网发表过评论,大学经历是不完整的。

红笔网的聚力密码在于育人。2019年,胡文江入选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训计划,他带领团队成立红笔网名师工作室,开办“红笔”名师讲堂,邀请专家授课。开设《网络评论写作》选修课,引导多名骨干师生深度参与网评文章撰写,打造了一支由20余名师生组成的核心网评作者团队,实现了网评实践向课程育人转化。

在红笔网培育下,众多师生在网络评论领域发光发热。陈超是该校后勤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他大学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与写作毫无关联。2019年,他在“红笔名师讲堂第四讲”中与网评结缘。如今已在荆楚网《东湖评论》发表10余篇文章,成为小有名气的网评作者。许洁最初对写网评没信心,在胡文江的指导下慢慢找到方向,于2023年在荆楚网《东湖评论》发表10余篇原创作品。毛晶玥、郭萍、王君、叶艳芳等老师以及杨睿华、马妍、黄林、邵长城等学生成为“红笔”网络评论主笔人后,发表了多篇叫好又叫座的评论,为个人履历添彩。

11年间,红笔网走出荆楚大地,成为国内高校知名的评论平台,孵化出“名师讲堂”“青评计划”等品牌项目,培育出400余位“草根评论员”、3名“全国优秀网评员”、2名“百项网络正能量榜样”,让地处鄂西北山区的汉江师范学院凭借“网评育人”在国内高校中独树一帜。

何以突破?

从“评论输出”到“素养赋能”

2023年,红笔网的发展迎来关键转折,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育部网络教育名师程振伟工作室签署战略协议。根据协议,“汉师红笔”与“杭电叙事”深度合作,联合开发《网络评论写作素养》课程,将“叙事系统理论”引入网评创作,推出短视频、漫评等融媒体作品。课程上线一年,便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成为全国首个以网络素养为核心的省级思政金课。

“传统网评侧重观点输出,而新时代青年需要的是价值判断力和情感共情力。”课程负责人胡文江阐释了革新逻辑。他说,在“AI生成挑战教师权威”的议题下,红笔网帮助学生在算法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在“乡村振兴故事采写”实践中,他们深入竹溪县调研高校助力农村中小学提升体育教育和运动竞赛水平,创作出《“教练”下乡燃旺农村体育火苗》等“带露珠”的作品。这种“课堂+田野+云端”的三维育人模式,推动红笔网从评论阵地升级为素养培育平台。

2024年,该校发挥红笔网阵地优势开展“红笔红汉水清郧阳美”网络作品征集展示活动,一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516件,在荆楚网《东湖评论》刊发120件,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活动中,通过线上讲座、作品点评等方式,引导创作者正确运用网络表达传播正能量,进一步推动网络素养教育在更广泛群体中的普及。

本次论坛上,“红笔”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结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程振伟教授发布的“红笔”专属叙事话语体系,红笔网不仅有了稳固的理论基础支撑,还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和使命。

何以未来?

在AI浪潮中重塑教育温度

“当 AI能瞬间生成万言评论,红笔网的价值何在?”面对论坛上的这个尖锐提问,特邀专家、国内著名评论员邓海建的回答引发深思:“技术永远无法替代灵魂的温度。红笔网的底色,是教育者对‘人’的凝视。”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吴红斌在论坛致辞中强调。未来,红笔网计划构建“叙事表达+AI技术+社会实践”立体模型,向“创作+育人+研究”方向转变。将学术研究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相结合,对接“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要求,链接省市政策导向,通过校校联合、校媒融合、校政企合作,加强智库建设,为政府提供高质量咨询报告,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

“红笔网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师生的参与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吴红斌表示,为实现目标,“红笔”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将深化网络素养教育研究,推出高质量、大流量的成果;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网络思政人才;加强校地企合作,拓展合作深度广度;创新内容形式,推出兼具思想性与趣味性的作品,为擦亮校级重点科研平台品牌、争创全省全国重点科研平台而努力。

11年来,红笔网以思政教育共同体践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努力照亮红色频道、涵养家国情怀、奏响时代强音。正如著名时评人冉彪所说:“红笔红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队伍,始终把党的评论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更多青年在数字洪流中学会‘用红笔思考’,将是中国网络素养教育最动人的答案。”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勇于创新,红笔网一定能在网络思政教育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力量。”胡文江满怀信心地说。



本次论坛邀请到来自省内外网络素养教育、网络评论领域的专家举办讲座。大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分享了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内容丰富,干货满满。



程振伟: 构建AI时代教育转型叙事体系

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程振伟提出“6+6”评论生态共同体理论,为 AI时代教育转型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该理论包含“六Ori评论叙事共同体话语体系”与“6A评论叙事者计划”,旨在重构教育话语体系,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 程振伟指出,基于爆款新闻叙事提炼的“四讲”原则(讲清楚、讲明白、讲得有趣、激发动力),“六 Ori体系”构建了六维评价标准:清晰度与深刻度确保知识传递的精准性,对象友好度强化师生互动,共情度提升教学吸引力,共知度与教化度实现知行合一。这套体系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从课程设计到成果转化的方法论支撑。 “6A计划”则着重培养新型教育叙事者,要求教师兼具内容建构与价值引领能力。评论员需具备社会洞察力、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双向互动式叙事,将知识传递升华为认知共建。这种转变使教师从传统知识权威转型为正能量传播的认知架构师。 针对 AI时代的教育挑战,程振伟系统剖析了六大困境:知识垄断消解带来的权威弱化、教学互动缺失导致的吸引力下降、专业发展与就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转化迟滞、技术理解力代际落差、评价体系变革冲击。这些挑战共同指向教师角色重塑的紧迫性。 为此他提出,教师的转型路径强调双重能力建设:一方面运用叙事表达系统践行“四讲”原则,成为兼具信息传递、思维引领的超级叙事者;另一方面掌握大模型对话能力,从知识搬运工转变为认知框架设计师。教师需在智能技术应用中保持人性化特质,成为教育进化的引导者,而非被动适应者。 程振伟特别指出,教育者的核心价值在于特质洞察、人性守护和进化引导三重使命。这种定位为汉江师范学院等机构网络素养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范式,推动教育工作者在保持人文温度的同时,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教育生态。该理论体系不仅回应了现实挑战,更为教育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框架。



邓海建: 用评论的力量创造商业价值

国内著名评论员、电视新闻制片人邓海建带来了一场关于评论力量的深度分享,为在场听众解锁评论的多元价值与发展路径。 邓海建拥有丰富的职业经历,从高中教师到媒体人,再到高校教师,多年来深耕评论领域。针对“百无一用是书生,千无一用是评论”的观点,他结合自身经历予以反驳,强调评论不仅重塑了他的思维模式,还改变了他的职业和人生。 在信息去中心化的当下,邓海建指出,评论的创作空间虽看似变窄,但其观点价值却愈发凸显。为证实这一点,他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成果。他下场做直播,组建了覆盖全国30个省份、2800余个区县的创业团队,私域社群人数达100余万人。通过全媒体直播为品牌赋能,带领学生参与商业化项目,去年9月-12月单项产品流水达一亿元。他还计划在2025年6月组建1000个落地性创业社团、2026年组建2800余个区县社团。这背后的底层逻辑便是评论思维能有效解决市场痛点,创造显著的商业价值。 邓海建还强调了文字的张力在评论中的重要性。他以直播行业为例,指出情感和情绪价值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领域的关键作用。以淄博现象为案例,其成功营销正是抓住了人们渴望聚集、渴望烟火气的心理,通过共情引发大众共鸣。邓海建认为,懂人性是做好评论乃至所有工作的核心,掌握这一点,就能在新媒体领域取得成绩。 此外,邓海建深入剖析了好评论的价值内涵,涵盖事实价值、观点价值、逻辑价值、情绪价值和文本价值。他强调,评论要有温度、有态度,避免机械化、刻板化表达。 谈及融媒体语境下的评论发展,邓海建提出要注重多个关键维度,包括打好文字基本功、学会运用新技术工具、快速占领大话语平台、深耕一种媒体形态和表达机制,以及从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角度打造个人评论IP。 最后,邓海建总结做评论的关键为“与平凡向不凡”,强调评论不仅要讲清楚、讲明白、让人感兴趣,更要将激发出的动力转化为生产力。



秦飞巍: 解锁DeepSeek的应用密码

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秦飞巍博士以“DeepSeek的应用与前瞻”为题,深入剖析大模型时代的技术突破与应用实战,为参会者带来前沿的行业见解。 秦飞巍指出,大语言模型虽不是全新概念,但在2023年初随着 ChatGPT的爆火才被大众熟知。人工智能自诞生起,就致力于模拟和拓展人类智能。目前,像图书馆人脸识别这类弱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强人工智能也在大规模起步,而超人工智能还只是科幻设想。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崛起,取代判别式人工智能成为主流。以往判别式人工智能多用于身份判断等场景,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让 APP广告、背景图实现电脑自动绘制。 尽管大语言模型在与人交流时缺乏真正的语义理解能力,但在多模态处理上表现很出色。多模态作为机器学习分支,可处理文本、图像等多种信息。以 GPT-4为例,通过4万亿文本图像的对应,赋予图像语义,实现图像描述、视觉问答等功能,广泛应用于购物、搜索等场景。多模态大模型训练主要有向量拼接输入和交叉注意力计算两种方式。 国产人工智能 DeepSeek到底该如何使用?秦飞巍强调,提示词是关键。提示词由指令、上下文和期望构成,指令明确任务,上下文辅助AI理解,期望决定输出效果。提示词类型丰富多样,涵盖指令型、问答型等。设计优质提示词有多种策略,如抽象具体法、正反两面思考、设计提示语列等,但这对提问者思维要求较高。设计时需遵循任务分解整合、知识激活影响等机制,秉持目标明确、逻辑清晰、逐步展开、具备扩展性和灵活性的原则。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技巧成效显著。创作动画短片时,输入提示词并调整主题、字数,就能获得高质量内容;设定不同角色,DeepSeek可创作人工智能伦理文章;在微信公众号文章创作、视频脚本台词生成时,运用特定提示词并替换关键内容,能快速生成符合需求的文本,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秦飞巍表示,大语言模型技术发展迅速,掌握其原理与应用技巧,能为工作、学习和创作带来极大便利。



王术海:后勤岗是打造学校“人设”的富矿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级工程师、后勤服务中心物业服务部主任王术海结合自身经历和工作,分享了叙事赋能以及如何讲好后勤故事的经验做法。 王术海在后勤岗位上有着丰富的经历,先后在办公室和物业部门工作,不仅获得了多项荣誉,还评上了高级工程师。他用自身经历证明:只要用心,后勤岗位同样能绽放光彩。 早在2017年,王术海就开始探索后勤叙事。他和团队通过叙事,将普通后勤人员的故事传播出去,成功塑造了许多典型形象。如爱生如子的徐阿姨被塑造成“徐妈妈”,还有“悠桥哥”“文学阿姨汤阿姨”等。这些后勤人员在高校中十分常见,但通过他们的叙事、评论,再结合短视频的传播方式,让这些人物在全网成功出圈,获得上亿流量,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争相报道,极大地提升了后勤育人高度。 此外,后勤岗位上还有许多感人故事。一位扫地师傅月收入不高,却坚持每年拿出8000元资助学生,这一事迹经学生在校网发表文章后,被《浙江教育报》报道,这位师傅入选浙江教育十大影响力人物。在学生工作方面,王术海也十分注重叙事的运用。有一年军训恰逢中秋节,学生们因不能回家而情绪低落。他们制作了印有老校长题字的超大月饼,还邀请学生喜爱的老师模仿王菲唱歌,成功疏解了学生情绪,现场气氛热烈。 杭州亚运会期间,王术海所在的后勤保障团队负责场馆卫生、垃圾分类等工作。他们利用短视频展示工作成果,积极融入“无废亚运”理念,成功申报首批“无废亚运”示范体验点,吸引各级媒体关注,获得诸多荣誉,王术海本人也有幸成为火炬手。 王术海强调,宣传工作要结合领导意图、学校工作重点和师生需求,发现并传播好故事。宣传部门应具备主动性、坚持、纪律、人和、联动共情的特质,从媒体和师生思维出发,把握热点,让工作更加出彩。

(本版图片由记者王聪骢提供)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