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体马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马院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党家政:学生主体 多维协同 铸魂育人——聚焦汉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1-08

学生主体 多维协同 铸魂育人
——聚焦汉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践
党家政

   汉江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按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求,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足省属地方师范院校的明确定位,着眼地方性、师范性突出特点,全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础教育教师和地方所需各类人才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支撑。

2016年学校升本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遵循“学生主体、多维协同、铸魂育人”理念,注重总体谋划,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开展了不懈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了“三类课程贯通、三种资源运用、三种方式融合、三类评价交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体系,朝着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目标稳步迈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在2021年汉江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一等奖。

贯通三类课程

凝聚育人合力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注重用好用活“大思政课堂”,着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建设思政类选修课,同时,支持思政课教师联合专业课教师组建课程思政团队,打造课程思政“金课”,构建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类选修课与课程思政融合贯通的思政课程体系,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类选修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围绕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扎实开展课程改革,打造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品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读原著”为引领,让学生感悟“真理的魅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品经典”为路径,让学生体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思想道德与法治”以“活案例”为抓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讲故事”为载体,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是必然选择;“形势与政策”以“强专题”为基础,提升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能力。

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同时,积极拓展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师范生开设思政类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用好“大思政”课堂,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法律、“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毛泽东诗词赏析”“鄂西北红色文化概论”“讲述抗疫故事,增强‘四个自信’”等思政类公选课。根据湖北省教育部门部署开设的“抗疫师说”“青春心向党,奋进新时代”开学思政大课获得圆满成功,赢得师生广泛好评,受到《湖北日报》等媒体深入报道。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贯通上,一方面支持思政课教师加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发挥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挖掘思政资源、选择思政方法等独特作用;另一方面,掌握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做好思政课教学与专业的对接,增强协同育人效果,防止“两张皮”。

用好三种资源

培育乡土情怀

汉江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师范院校,为地方培养输送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学校注重挖掘校本教育资源、地方经济文化资源、教育行业资源,并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爱校爱乡情感和乡土情怀,扎根乡村,扎根基层,报效桑梓。

开发利用校本教育资源。汉江师范学院具有悠久且曲折的发展历史,因此在大学第一学期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中重点融入校史教育,讲述从十堰走出来的施洋、杨献珍等著名历史人物与学校的关系,讲述学校“六次搬迁”的奉献与坚韧,还带领学生领略充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化景观,让学生从学校红色的历史、奉献的历史、奋进的历史中感受“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学校精神。

开发利用十堰市经济文化资源。通过开展鄂西北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建设《鄂西北红色文化概论》校本教材,开设思政类选修课。抓住十堰市实施十堰“历史名人活化工程”“历史文化活化工程”建设机遇,组建研究团队积极参与项目研究,抢占地方文化研究制高点,培育造就地方文化专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同时,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乡村振兴资源、脱贫攻坚资源,建成地方经济文化案例资源库,供思政课教师教学使用,使思政课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教育力。

开发利用教育行业资源。十堰市位置偏远而且相对落后,广大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是非常艰苦的。但艰苦见精神、磨难出典型。学校在思政课教学中注重发掘教育系统的先进典型,开展典型示范教育。一方面,开展汉江师范学院在鄂西北基础教育中重要地位的教育,展现“汉师人”为鄂西北基础教育发展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数量上贡献了师资的“大多数”,到质量上贡献了一大批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被誉为“鄂西北基础教育的脊梁”。另一方面,建立十堰市优秀教师资源库,供教师教学过程中灵活选用,用身边典型教育引导学生。

融合三种方式

激活主体意识

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惯常的教学方式,也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为避免这种教学方式造成教师“满堂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获得感不强等问题,学校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反思教学3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在克服“满堂灌”问题上进行积极探索。

改革课堂讲授方式,让课堂“活起来”。广泛应用网络技术手段,发挥教学软件作用,让学生在签到、回答问题、提交作业等方面参与教学活动。结合特定章节内容,把课堂搬到“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把课程内容讲授与参观、实践结合起来。注重教学双方互动,听、看、谈、讲、写相结合,尝试灵活运用对话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演讲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及写作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思践悟能力。主要利用寒暑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点面结合。从面上看,学校下发社会实践文件,围绕政策理论宣讲、国情社情观察、教育关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美丽中国考察、乡村振兴调研等列出调研实践课题,学生自主组建调研小组—申报调研课题—邀请指导教师—完成调研任务—撰写提交调研报告—评定学分。从点上看,组成思政课教师带队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前往定点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近10年来,每年暑假思政课教师带领专题社会实践小分队,先后前往丹江口市官山镇、习家店镇、凉水河镇、房县化龙堰镇等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年获评“先进社会实践小分队”和“先进个人”。

重视知行反思教育,培育知行合一品格。在大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布置“常思亲人嘱托”主题征文,让学生在回想亲人的嘱托中思考如何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对学生进行知行反思教育。学校每年开展“知行之星”评选表彰,从宣传发动到层层评选、隆重表彰都是各类“评优”中备受关注的活动,已经成为学校权威、盛大、高规格的学生表彰奖励项目,起到了树立典型、朋辈引领的作用。师生自导自演的思政课微电影作品《公开的秘密》获得“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大赛特等奖。

构建三方评价

发挥综合效应

改变过去相对单一的评价模式,构建教师、学生、社会三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对学生的学习考核评价,体现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考核指标的多维性。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同行评价、校(院)教学督导评价以及学生评价。定期召开思政课教学情况学生代表座谈会,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意见改进教学,打造学生真心喜欢的思政课堂,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以学生评价分数为主要参考指标,思政课教师平均分数达90分以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作用,发表学生学习思政课“学思践悟”体会文章,还专门开设“我心中的思政课”专栏,学生谈对思政课的认识、某一堂课对自己的启迪、对某位教师的喜爱以及对思政课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和学生充分交流、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成为知心朋友。

对学生的学习考核评价,包括课堂考核出勤、回答问题、讨论、交流、随机测试、参与教学等情况,考核权重占课程成绩的20%。课外考核包括课外阅读、课外实践、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等,考核权重占课程成绩的20%。期末考试以开放型试题为主,启迪学生思维,考核权重占课程成绩的60%。还特别设计了作为加分项目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分值10分,学生自主申报,参加无领导小组讨论,培养优秀学生,得分计入课程成绩。

高度重视社会评价。一方面,通过实习学校反馈学生实习表现,思想政治方面获得敬业爱岗、遵守纪律、文明礼貌、政治过硬等评价。另一方面,注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政治、职业精神等评价意见的收集整理,总体评价良好。思政课改革创新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湖北日报》等各级各类媒体报道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闻达到100多篇,包括《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入学第一门思政课”》《思政课融合创新须把握好“三个度”》《汉江师范学院“师说抗疫”讲好开学第一课》《汉江师范学院把思政课开在“长征路”上》《汉江师范学院开学第一课引领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24年劳动教育课让学生感受实践之美》《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打造接地气聚人气有温度的思政课》,等等。

随着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学校获批“湖北省示范思政课教学基地”、湖北省“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思政课教师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近日,汉江师范学院党委印发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方案》,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强大动力。(党家政)

                               责编:朱德宇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